English

“四重工程”使山西高教快速发展

1999-01-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杨荣、朱振国 中国教育报记者高耀彬 我有话说

山西省委、省政府为实施“科教兴晋”的发展战略,在确定山西教育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改革措施中,推出了“十大教育工程”。“四重工程”做为其重点工程,从1994年实施以来,使山西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高校“四重工程”是指建设好两所重点大学,力争使其进入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建设40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3-5个进入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行列;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其中有3-4个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重点科技成果达到800项以上,科技成果的应用开发所占比重达到60%以上,创造了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以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型材料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从而带动和促进了山西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为使“四重工程”建设能落到实处,山西省首先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入手,全省25所高校参与了这项改革。按照“统一建制、统一领导班子和机构,统一规章制度、统一规则、统一学科建设”的“五统一”要求,原太原工业大学与山西矿业学院合并为太原理工大学,原山西财经学院与山西经济管理学院合并为山西财经大学。今年秋季开学已实现实质性合并,按新体制运行。另外在太原地区由14所高校组成联合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师资互聘,学生跨校选课,共建专业、实验设施图书资料共用,联合承担科技项目,合作攻关,共同发展。此联合体将逐步扩展到企业、科研单位,形成区域性的产、学、研联合体,发挥高校人才、科技优势,为“科教兴晋”发挥更大作用。

“四重工程”明确对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两所高校进行重点建设,通过加大投入和政策倾斜,使两所高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办学水平和效益明显提高。首批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按照联合、共建、共管、共用和开放、流动、竞争的原则进行建设,投入资金1000万元,将成为山西重大科技成果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

重点学科建设是“四重工程”建设的核心,处于高校改革发展的“龙头”地位,为强化重点学科建设,带动山西高等教育上水平、上质量、出效益,成立了山西重点学科建设领导组。从1995年起,省教委每年与各高校“一把手”签定目标责任书,把重点学科建设的质量与速度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在经费上重点投入,近年来基建投资达1.5亿元,每年用于该项建设的经费达2000万元以上,要求集中财力在每个学科点上建设好1至2个重点实验室;在遴选和评审重点学科上严格把关,以评促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滚动式发展;同时为稳定重点学科建设的人才队伍,山西制定优惠政策,打破常规选拔、培养重点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在出国留学或进修、科研课题的资助、优秀人才的选拔重用等方面向重点学科倾斜。截至目前,已选出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1000人,平均年龄只有40岁,成为山西高校重点学科的主要科研力量。

重点学科建设扩大了山西高校学术研究的知名度,显示了山西高校知识创新的潜在实力和后劲。山西大学的光学学科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无机化学学科的研究成果吸引了世界16个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所的关注合作,理论物理学科在与高新技术密切相关的量子力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领域已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特别是宏观量子效应及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太原理工大学的煤转化研究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全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有38个列入重点建设行列,博士点比1995年以前翻了3番,硕士点增加了30%,新增了2个博士后流动站,标志着山西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如山西大学的科技哲学、山西医科大学的内科学、山西农业大学的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等学科填补了无博士点的空白,新增列的硕士点中有31个学科、专业填补了该学科、该专业的空白,优化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结构。

重点学科建设促进和扩大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和规模,许多科研成果正在成为振兴山西经济的生长点。山西大学环境科学是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近年申报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实现技术转让费638万元;生物菌肥与抗癌药物一次技术转让550万元;新型镀锌添加剂原料AES和B2-12添加剂,转让后成果在全国推广使用,已占领全国80%的市场。太原理工大学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80%以上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徐重教授发明的“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开创了等离子表面冶金的新领域,该项成果列入国家“863”计划后,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该校重点学科为山西重点建设项目引黄工程解决了6大技术难题,化学工艺、采矿工程、结构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学科,都直接为山西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据悉,山西重点建设38个学科中,承担的科研项目64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9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